一種工夫紅茶生產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工夫紅茶生產工藝,屬于茶葉加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紅茶是世界茶葉消費的主要茶類,因其濃醇鮮爽的品質風格廣受消費者的喜愛。紅茶起源于中國,也是我國第二大出口茶類。紅茶的傳統(tǒng)加工工藝為鮮葉一一萎凋一一揉捻——發(fā)酵——干燥,加工出來的紅茶成茶滋味醇和,傳統(tǒng)的紅茶更加注重滋味的品質,對茶葉香氣無明顯要求。
[0003]近年來,隨著紅茶市場的擴大和消費者對紅茶產品了解程度的日漸加深,消費者對紅茶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對紅茶香氣品質要求也日漸提高;而夏秋茶葉由于茶多酚含量偏高,采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出的紅茶味道偏苦,影響口感,因此常用于制作綠茶,大大影響了茶園鮮葉資源利用率。
【發(fā)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工夫紅茶生產工藝,針對夏秋采摘的鮮葉進行紅茶生產,將紅茶生產工藝和烏龍茶生產工藝相結合,利用光照、溫度等自然調節(jié),使鮮葉在短時間內充分發(fā)酵,制作而成的工夫紅茶干茶色澤烏潤、鋒毫顯露、湯色紅艷、香氣濃郁、滋味香醇,茶湯具有冷后渾現(xiàn)象,品質優(yōu)異。
[0005]本發(fā)明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工夫紅茶生產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06](1)選葉:選取五月上旬到十月下旬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作為加工原料;
[0007](2)萎凋:
[0008]第一階段:將鮮葉溥攤于竹蓖上,鮮葉厚度不超過1公分,置于室內通風處,室內溫度保持在25?35°C,濕度保持在75?85%,每隔半小時翻動一次,本階段時間為1?2小時;
[0009]第二階段:將溥攤有鮮葉的竹蓖移至陽光下,光照強度維持在10000?100000LX,每隔20分鐘將鮮葉翻動一次,本階段時間為1?2小時;
[0010]第三階段:將溥攤有鮮葉的竹蓖移至室內通風處,持續(xù)翻動鮮葉,本階段時間為半小時;
[0011](3)搖青:利用搖青機搖青,至少搖青9次,每次搖青鮮葉量最多5斤;前5次搖青的轉速設置為每分鐘10?12圈,每次搖青持續(xù)5分鐘,每次搖青之間間隔10分鐘,間隔時間內將鮮葉下機溥攤于竹蓖上;第6次搖青開始以每分鐘多3?5圈的幅度逐步增加每次搖青轉速,并以每次1分鐘的幅度逐步增加每次搖青時間,每次搖青之間間隔10分鐘,間隔時間內將鮮葉下機溥攤于竹蓖上;
[0012](4)揉捻:用揉捻機進行揉捻,輕柔30分鐘后,重揉2?3分鐘,之后輕柔重揉以5分鐘交替,揉捻0.8?1.2小時;其中,輕揉以揉捻機蓋不接觸茶葉為準,重壓以揉捻機蓋壓實茶葉為準;
[0013](5)發(fā)酵:將鮮葉裝載于竹筐內移至室內通風處進行渥堆發(fā)酵,室內溫度28?35°C,濕度75%?85%,茶堆呈自然堆積蓬松狀態(tài),厚度20?30公分,每個30分鐘翻動一次,發(fā)酵時間1.8?2.2小時;
[0014](6)烘干:用烘干機將鮮葉烘干,包括初烘和復烘兩個階段,初烘溫度設置為95?105°C,時間為45?55分鐘;初烘后將鮮葉下機攤涼30分鐘后進行復烘,復烘溫度設置為70?80°C,時間為30?40分鐘。
[0015]本發(fā)明基于其技術方案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1)本發(fā)明將萎凋過程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處于無光照的陰涼處,能夠使鮮葉散發(fā)水氣、青氣;第二階段置于光照下,并且每20分鐘將鮮葉翻動一次,能夠讓鮮葉萎凋均勻,防止鮮葉出現(xiàn)曬干、曬死的現(xiàn)象,本階段結束,鮮葉水份散失掉30?40%明顯也變得柔軟,莖桿變軟,富有粘性,手握成團,松開后自然散開,這一過程中水氣、青氣進一步散失,香氣進一步形成;第三階段置于無光照的盡量出,讓鮮葉散失水氣、熱氣,便于下一階段搖青后的效果;
[0017](2)本發(fā)明將搖青過程引入紅茶生產工藝,并且將搖青的過程細化,每次搖青對其搖青轉速、葉量、攤涼時間嚴格控制,能夠使鮮葉走水充分,水份散失迅速,有利于香氣形成,本階段結束后葉片輕度發(fā)酵呈暗紅色,葉脈透明;
[0018](3)本發(fā)明的揉捻過程同時參雜了輕柔和重壓,能夠在加大茶葉細胞破碎率的同時使茶葉外形得以最大程度保持;
[0019](4)本發(fā)明的發(fā)酵過程中茶堆厚度較厚,茶堆不壓實,保證空氣流通性良好,同時每個一段時間翻動一次,保證發(fā)酵均勻,經過本步驟的茶葉發(fā)酵均勻徹底,發(fā)酵后的鮮葉通體呈現(xiàn)和紅色,有宜人的花果香逸出;
[0020](5)本發(fā)明的烘干過程包括初烘和復烘,中間經過一次攤涼,能夠使茶葉徹底干燥,茶葉含水量控制在7 %以內;
[0021](6)夏秋季茶葉經過本發(fā)明的工夫紅茶生產工藝制作而成的紅茶茶香高、味濃、湯艷、回味甘醇,本發(fā)明的工夫紅茶生產工藝打破了夏秋季茶葉僅用來制作綠茶的傳統(tǒng)生產格局,提高茶園鮮葉資源利用率,達到讓茶農增收的目的。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0023]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工夫紅茶生產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24](1)選葉:選取五月上旬到十月下旬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作為加工原料;
[0025](2)萎凋:
[0026]第一階段:將鮮葉溥攤于竹蓖上,鮮葉厚度不超過1公分,置于室內通風處,室內溫度保持在25?35°C,濕度保持在75?85%,每隔半小時翻動一次,本階段時間為1?2小時,使鮮葉散發(fā)水氣、青氣;
[0027]第二階段:將溥攤有鮮葉的竹蓖移至陽光下,光照強度維持在10000?100000LX,每隔20分鐘將鮮葉翻動一次,本階段時間為1?2小時;本階段結束,鮮葉水份散失掉30?40%明顯也變得柔軟,莖桿變軟,富有粘性,手握成團,松開后自然散開,這一過程中水氣、青氣進一步散失,香氣進一步形成;
[0028]第三階段:將溥攤有鮮葉的竹蓖移至室內通風處,持續(xù)翻動鮮葉,本階段時間為半小時;讓鮮葉散失水氣、熱氣,便于下一階段搖青后的效果;
[0029](3)搖青:利用搖青機搖青,以短時、多次、先慢后快為原則,針對常見的直徑80公分、長150公分的搖青機,至少搖青9次,每次搖青鮮葉量最多5斤;前5次搖青的轉速設置為每分鐘10?12圈,每次搖青持續(xù)5分鐘,每次搖青之間間隔10分鐘,間隔時間內將鮮葉下機溥攤于竹蓖上;第6次搖青開始以每分鐘多3?5圈的幅度逐步增加每次搖青轉速,并以每次1分鐘的幅度逐步增加每次搖青時間,每次搖青之間間隔10分鐘,間隔時間內將鮮葉下機溥攤于竹蓖上;搖青過程能夠讓鮮葉細胞初步破碎,使其走水充分,水份散失迅速,有利于香氣形成,本階段結束后葉片輕度發(fā)酵呈暗紅色,葉脈透明;
[0030](4)揉捻:用揉捻機進行揉捻,輕柔30分鐘后,重揉2?3分鐘,之后輕柔重揉以5分鐘交替,揉捻0.8?1.2小時;其中,輕揉以揉捻機蓋不接觸茶葉為準,重壓以揉捻機蓋壓實茶葉為準;揉捻過程以輕柔為主,適當加力短時重壓,能夠進一步加大茶葉細胞破碎率,使茶葉清香散出,能夠在加大茶葉細胞破碎率的同時使茶葉外形得以最大程度保持;
[0031](5)發(fā)酵:將鮮葉裝載于竹筐內移至室內通風處進行渥堆發(fā)酵,室內溫度28?35°C,濕度75%?85%,茶堆呈自然堆積蓬松狀態(tài),厚度20?30公分,每個30分鐘翻動一次,發(fā)酵時間1.8?2.2小時;發(fā)酵后的鮮葉通體呈現(xiàn)和紅色,有宜人的花果香逸出;
[0032](6)烘干:用烘干機將鮮葉烘干,包括初烘和復烘兩個階段,初烘溫度設置為95?105°C,時間為45?55分鐘;初烘后將鮮葉下機攤涼30分鐘后進行復烘,復烘溫度設置為70?80°C,時間為30?40分鐘,烘干能夠使茶葉徹底干燥,茶葉含水量控制在7%以內。
[0033]夏秋季茶茶葉多酚含量高,原本不宜制作綠茶,經過本發(fā)明的工夫紅茶生產工藝,將鮮葉在短時間內充分發(fā)酵,改變茶葉的苦澀味,制成的紅茶茶香高、味濃、湯艷、回味甘醇,本發(fā)明的工夫紅茶生產工藝打破了夏秋季茶葉僅用來制作綠茶的傳統(tǒng)生產格局,提高茶園鮮葉資源利用率,達到讓茶農增收的目的。
【主權項】
1.一種工夫紅茶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選葉:選取五月上旬到十月下旬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作為加工原料; (2)萎凋: 第一階段:將鮮葉溥攤于竹蓖上,鮮葉厚度不超過1公分,置于室內通風處,室內溫度保持在25?35°C,濕度保持在75?85%,每隔半小時翻動一次,本階段時間為1?2小時; 第二階段:將溥攤有鮮葉的竹蓖移至陽光下,光照強度維持在10000?100000LX,每隔20分鐘將鮮葉翻動一次,本階段時間為1?2小時; 第三階段:將溥攤有鮮葉的竹蓖移至室內通風處,持續(xù)翻動鮮葉,本階段時間為半小時; (3)搖青:利用搖青機搖青,至少搖青9次,每次搖青鮮葉量最多5斤;前5次搖青的轉速設置為每分鐘10?12圈,每次搖青持續(xù)5分鐘,每次搖青之間間隔10分鐘,間隔時間內將鮮葉下機溥攤于竹蓖上;第6次搖青開始以每分鐘多3?5圈的幅度逐步增加每次搖青轉速,并以每次1分鐘的幅度逐步增加每次搖青時間,每次搖青之間間隔10分鐘,間隔時間內將鮮葉下機溥攤于竹蓖上; (4)揉捻:用揉捻機進行揉捻,輕柔30分鐘后,重揉2?3分鐘,之后輕柔重揉以5分鐘交替,揉捻0.8?1.2小時;其中,輕揉以揉捻機蓋不接觸茶葉為準,重壓以揉捻機蓋壓實茶葉為準; (5)發(fā)酵:將鮮葉裝載于竹筐內移至室內通風處進行渥堆發(fā)酵,室內溫度28?35°C,濕度75%?85%,茶堆呈自然堆積蓬松狀態(tài),厚度20?30公分,每個30分鐘翻動一次,發(fā)酵時間1.8?2.2小時; (6)烘干:用烘干機將鮮葉烘干,包括初烘和復烘兩個階段,初烘溫度設置為95?105°C,時間為45?55分鐘;初烘后將鮮葉下機攤涼30分鐘后進行復烘,復烘溫度設置為70?80°C,時間為30?40分鐘。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工夫紅茶生產工藝,包括選葉、萎凋、搖青、揉捻、發(fā)酵和烘干過程。夏秋季茶茶葉多酚含量高,原本不宜制作綠茶,經過本發(fā)明的工夫紅茶生產工藝,將鮮葉在短時間內充分發(fā)酵,改變茶葉的苦澀味,制成的紅茶茶香高、味濃、湯艷、回味甘醇,本發(fā)明的工夫紅茶生產工藝打破了夏秋季茶葉僅用來制作綠茶的傳統(tǒng)生產格局,提高茶園鮮葉資源利用率,達到讓茶農增收的目的。
【IPC分類】A23F3/08
【公開號】CN105285191
【申請?zhí)枴緾N201510915166
【發(fā)明人】李紅權
【申請人】李紅權
【公開日】2016年2月3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