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夾具裝置。
背景技術:
在機械制造過程中,夾具是用來固定加工對象,使之占有正確的位置,以接受施工或檢測的裝置。在機床上加工工件時,為使工件的表面能達到圖紙規(guī)定的尺寸、幾何形狀以及與其他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等技術要求,加工前必須將工件裝好、夾緊。
在實際加工過程中,經常需要對加工工件進行翻轉,甚至是將加工工件轉動到一定的角度?,F有的夾具不能滿足在一個夾具上對加工工件轉動不同的角度,當需要將加工工件轉動到不同的角度時就需要將加工工件從夾具上取下來,更換夾具后再重新固定加工工件,顯然這不利于提高加工效率,且增加了加工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便于操作、設計合理、使用方便的夾具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夾具裝置,包括:底座、支撐桿組件、旋轉桿組件、把手、夾持塊、固定板、夾持座和調節(jié)桿;所述支撐桿組件固定連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撐桿組件包括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所述旋轉桿組件包括第一旋轉桿和第二旋轉桿,所述第一旋轉桿穿過所述第一支撐桿,所述第二旋轉桿穿過所述第二支撐桿;所述第一旋轉桿與所述第二旋轉桿在同一個水平軸線上,所述第一旋轉桿與所述第二旋轉桿可繞水平軸線旋轉;所述夾持塊設置在所述第一旋轉桿和所述第二旋轉桿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之間的一端;所述夾持塊上設置有凹槽;所述固定板固定連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固定板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中間;所述固定板上設置有擋塊和連接塊;所述夾持座通過所述連接塊與所述固定板活動連接,所述夾持座可繞連接塊的中心軸線轉動;所述調節(jié)桿的一端鉸連接在所述夾持座底端的中間,所述調節(jié)桿的另一端抵觸在所述固定板上。
其進一步特征如下:
所述第二旋轉桿上遠離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一端設置有把手。
所述擋塊的數量為至少三個,所述擋塊之間的間距相同。
所述夾持座上設置有橡膠墊。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提供了一種夾具裝置,通過把手和旋轉桿的設置可以直接旋轉待加工工件,無需將夾具取下來,提高了加工效率;當需要將待加工工件轉動到不同的角度,可以通過夾持座、連接塊和擋塊的設置將其固定,可以滿足在一個夾具上對加工工件轉動不同的角度,大大提高了夾具的利用率;擋塊之間的間距相同可以更精確地轉動角度,有利于提加工精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夾具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夾具裝置中A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參閱圖1和圖2,一種夾具裝置,包括:底座1、支撐桿組件、旋轉桿組件、夾持塊4、固定板5、夾持座8、調節(jié)桿9和把手10;所述支撐桿組件固定連接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支撐桿組件包括第一支撐桿201和第二支撐桿202;所述旋轉桿組件包括第一旋轉桿301 和第二旋轉桿302,所述第一旋轉桿301穿過所述第一支撐桿201,所述第二旋轉桿302穿過所述第二支撐桿202;所述第一旋轉桿301 與所述第二旋轉桿302在同一個水平軸線上,所述第一旋轉桿301與所述第二旋轉桿302可繞水平軸線旋轉;所述夾持塊4設置在所述第一旋轉桿301和所述第二旋轉桿302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201和所述第二支撐桿202之間的一端;所述夾持塊4上設置有凹槽;所述固定板5固定連接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固定板5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桿201和所述第二支撐桿202中間;所述固定板5上設置有擋塊6和連接塊7;所述夾持座8通過所述連接塊7與所述固定板5活動連接,所述夾持座8可繞連接塊7的中心軸線轉動;所述調節(jié)桿9的一端鉸連接在所述夾持座8底端的中間,所述調節(jié)桿9的另一端抵觸在所述固定板5上。所述第二旋轉桿302上遠離所述第二支撐桿202的一端設置有把手10。所述擋塊6的數量為至少三個,所述擋塊6之間的間距相同。所述夾持座8上設置有橡膠墊。
工作原理:
在機械加工過程中,通過把手10和旋轉桿組件的設置可以直接旋轉待加工工件,無需將夾具取下來,提高了加工效率;當需要將待加工工件轉動到不同的角度,可以通過夾持座8、連接塊7和擋塊6 的設置將其固定,可以滿足在一個夾具上對加工工件轉動不同的角度,大大提高了夾具的利用率;擋塊6之間的間距相同可以更精確地轉動角度,有利于提加工精度。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